走進新時代,“每條河流都要有‘河長’”的承諾催人奮進: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,河長體系更是延伸到村,并逐步構建起市縣鄉村四級河長體系,真正實現了全國河流河長全覆蓋。而以河長制促“河長治”,一幅“河暢、水清、岸綠、景美”的生態畫卷正在徐徐展開。
水生態環境趨向精細化治理 “河長治”仍在途中
隨著100多萬名河長正式上崗,河長制全面覆蓋31個省市區已成為現實。2016年底,中辦國辦印發《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》,河長制上升為國家行動。其中明確提出在2018年底全面建立河長制。這也意味著,在提前半年完成頂層設計確定的目標任務的同時,迄今我國也已實現每條河流都有了“父母官”。
由于此前沒有明確責任主體,缺乏相應評價、監督、管理和維護,一些河湖出現了水污染問題。而河長制的推行無疑將促使湖泊管理步入到精細化管理、責任化管理和目標化管理層面上來,甚至未來也可能會出現專門管理河湖的管理局。至此,從大江大河到家鄉的小河,百萬河長上崗,每條河流都有了“健康守護人”。
一年多來,從中央到地方,行動緊鑼密鼓,一張張河長時間表、治水路線圖密集出爐,全面推行河長制總體進展超出預期。來自權威媒體報道消息稱,中國水利部部長鄂竟平近日公開表示,目前,河長制的組織體系、制度體系、責任體系已初步形成,已經實現了河長“有名”。公開資料顯示,共明確省、市、縣、鄉四級河長30多萬名,其中29個省份還將河長體系延伸至村,設立村級河長76萬名,打通了河長制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河長制的核心是責任制,是以黨政領導特別是主要領導負責制為主的河湖管理保護責任體系。許多地方黨政一把手管河,一竿子插到底,壓緊壓實總河長對轄區內河湖管理保護的第一責任。誠如省、市、縣三級均成立了河長制辦公室,承擔起河長制的日常工作。并主動將河湖“老大難”問題作為自己的責任田,既掛帥又出征,帶動各級河長履行巡河、管河、護河、治河職責。
其最為重要的作用就是強化落實責任和監督,達到更好保護水環境及生態修復,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的效果。針對河湖存在的突出問題,各級河長組織開展了河湖整治,水利部部署了入河排污口、岸線保護、非法采砂等一系列專項整治行動。同時,加強水資源的保護、水域岸線的管理保護、水污染防治、水生態修復。簡言之,今后的重點任務就是盯住“盆”和“水”來實施河長制,統籌各部門力量,細化各項措施,推動河湖治理保護取得實效。
而河長制的全面推進,有利于解決跨區域的責任分割問題,使各種水域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的措施真正落實到位。得益于河長制的推出,許多河湖實現了從“沒人管”到“有人管”,從“管不住”到“管得好”的重大轉變。各級河長開始履職,社會公眾參與,我國河湖管理已形成“開門治水”、社會多元共治的局面。目前,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進入了新階段,下一步要推動河長制從“有名”到“有實”的轉變,做到名實相符。
河流治理非一日之功,河長制要實現“河長治”,變集中式治理為常態化治理是關鍵。而河長制的六大任務能否有效落實,關鍵在河長,需要各級河長當好河湖治理的“領隊”。在眾多業界人士看來,未來水環境的管理和保護難度仍在逐步加大,對其進行更加細化、嚴格的管理至關重要。也就是今后一段時期,是河長制由全面建立轉向全面見效、實現有名有實的關鍵期,是向河湖管理頑疾宣戰、還河湖以健康美麗的攻堅期。